第二百八十六章 拿张元当替罪羊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大美书网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二百八十六章 拿张元当替罪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八十六章 拿张元当替罪羊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二百八十六章拿张元当替罪羊庆历四年十二月八日。

  汴梁下起了大雪,开封府各个街道组织起大扫雪工作。

  由官府出资,在外城以每天90文的价格,雇佣一些没有工作的老人、青壮进行积雪清除打理。

  这个工资肯定不算高。

  因为在庆历年之前,汴梁的日工资水平就达到了百文以上。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码头搬运工日赚二三百文,街口一个杀鸡的每天一百五十文,茶铺的伙计月入4.5贯,一天约一百二十文。

  基本上平均用人薪资在一百文左右,除了每天平均日薪只有五十文的厢军以外,普通百姓的工资水平维持在百文。

  而现在普通人的薪资水平又略微涨了一些,平均大概在一百二十文,比以前涨了约二十文上下。

  这是因为自从庆历元年大改革以来,大宋的经商环境日益变好。

  商品经济更上一层楼,并且由于商品通过五大贸易路线,不仅销往周边国家,甚至远销到中亚,被阿拉伯商人卖到欧洲去。

  经济环境和经商环境好了起来,工商部那边每年注册的新商行,也就是公司不计其数,城内城外工坊每天都在开设。

  不只是纺织厂,还有各类造纸厂、茶叶加工厂、铁器加工厂、农具厂等等数不尽的工坊,资本开始逐渐萌芽。

  工坊建立后那自然要大规模招人,但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社会,汴梁能够吸引的基本上也就是京畿路以及周边的务工人员,不可能出现很远的人来汴梁打工。

  像河北人要进城务工肯定优先选择大名府,淮南以及部分靠近应天府的河南人肯定优先去应天府,以此类推,造成了汴梁务工人员紧缺。

  这属于市场的正常波动,工资正常上涨,且持续涨下去是朝廷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因为这必然会让工坊继续外迁。

  以后蒸汽机时代,大量工厂搬迁到沿海城市去,也能带动广州、广西、福建等沿海城市的发展。

  所以朝廷也会想办法市场调控,倒逼着用人单位涨工资。

  不过开封府雇佣的都是没有工作或者缺乏工作能力的人,这个薪资基本上也属于正常薪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对贫困人员的照顾。

  而组织人员则是开封府下辖的街道办。

  如今大宋要走向城镇化,开封府作为一个官府机构,就必须要对基层有一定的掌控力。

  所以朝廷正式建设起街道办,除了街道办主任是从九品官员以外,其余办事员都是吏员,主要管理的事务也都是户籍、卫生、社区管理等工作。

  比如朝廷今年要慰问孤寡老人,要把米、油、粮发下去,以后就不是由开封府、皇城司来办,而是由街道办来处理。

  上级领导主要是监督落实工作,确定各种粮油物资发下去,并且朝廷现在在建廉租房,以后也会由街道办落实贫困户,优先入住廉租房当中。

  里面肯定会由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比如街道办不认真落实工作,或者中饱私囊,把廉租房、物资发放给有钱人乃至于自己的亲属,而不是有需要的穷人。

  因而赵骏又勒令开封府作为上级领导部门监督,又让皇城司秘密暗访,时刻调查,实时追责,算是双重监督。

  现在就先这样办着。

  哪怕以后出了问题再整改,至少现在街道办的设立后,开封府的工作压力也会减少很多。

  在开封府的号召下,全府大扫除。

  赵骏上午就在包拯的陪同下,视察了内城、外城,乃至城外的清除工作。

  开远门,也就是西水门外。这里是汴河的入口处,由于运河从北方带回来大量钢铁、牛羊皮毛以及其它原材料,因此这里汇聚辽很多工坊。

  朝廷现在正陆陆续续地把城内的官属工坊迁移到城外,比如纺织厂、锻造厂、铁器加工厂等等,从两个月前就开始迁移。

  官属工坊又带动了很多私人工坊转移,预计到后年,汴梁里大部分工坊都要转移到城外,形成城乡结合部。

  所以这里的地价也慢慢地有所上升,这对于栖息在城外贫民窟的百姓来说,自然是件好事。

  因为朝廷现在的户籍工作是允许百姓落户汴梁,并且允许他们购买他们现在在城外居住的土地和房屋。

  或许几十年后,最早一批来汴梁打工的打工人,摇身一变,通过在城外城中村拥有房产,成为了正红旗老开封。

  不过那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至少目前城外的地价还是比较低,且基本上都是在朝廷手里,也进行了限卖,不允许有心人大规模囤积。

  赵骏打算等过两年完成了军队改制,把厢军纳入建设兵团,就成立国有建设企业,把城外的房地产开发都交给他们来做。

  到时候大宋对外吸血哦不,贸易。对内搞大基础建设,加上房地产刺激经济,允许银行业和金融业发展,在全国开设交子铺,允许民间借贷。

  四管齐下,这经济还不飞上天了?

  甚至通货膨胀都不用考虑,大宋只需要无脑印钱就行。

  因为到时候大宋的铜钱就像美元一样成为全球硬通货,把国外的铜矿买进来,再制成铜钱出去买铜矿,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离谱。

  当然。

  那还是以后的事情。

  至少现在大宋虽然蒸蒸日上,可依旧没有超脱古代封建社会的秩序。

  还需要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更上一层楼,需要蒸汽机时代到来,才能完成更大的内部改革。

  “知院,这雪下了十多天,把道路都掩埋,河面都结冰,开封府出资,雇佣了一万三千六百七十四人,每日耗资约两千贯,花费了六日时间,将全城大雪清除,将冰面破开。”

  开远门外汴河边上,开封府通判包拯向赵骏介绍着最近城里的建设活动。

  国税和地税改制之后,开封府作为首都官府也拥有了一定财政权,汴梁商业活动以及城市管理产生的费用都会缴纳到开封府,由此产生了税务经费。

  虽然这让朝廷的税收严重下降,但让地方政府有了钱,那就能办不少事情,比如这扫雪工作,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雇佣了一万多人?那每人每天薪资看来还不错嘛。”

  赵骏笑着说道。

  他环顾着远处,西北方汴河船只徐徐而来,比春夏秋时期少了许多,但这可是冬天,以往冬天漕运是彻底停船了的。

  现在看来黄河治理工作以及破冰行动还是做得可以,至少能保证汴梁通航。

  “说来惭愧,每天只有90文。”

  包拯摇摇头道。

  “每天90文?是少了点,那多出来的三百多贯是什么情况?”

  赵骏纳闷,难道这么快就开始上下其手了?

  这也太快了吧。

  “是用来购置工具了。”

  包拯说道:“这些工具怕是用完就得存起来。”

  赵骏想了想道:“那就放在街道办,你们开封府要设立环卫部门,长期雇佣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做到城市干净、整洁。”

  “嗯。”

  包拯点点头:“这事我会向刘知府禀报知院的意思。”

  “除了卫生工作以外,还有街道规划、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绿化环境、经营环境、商铺整顿等等,都是开封府的职责,你的担子不小啊。”

  “下官不会辜负朝廷众望。”

  “这就好,老包,好好干,这开封府尹的位置我是留给你的,我很看好伱。”

  赵骏拍了拍包拯的肩膀,笑着说道。

  现在开封府尹的位置流动性还是比较大,主要用于安置一些即将往各部尚书、侍郎升迁的官员。

  府里的具体事务都是包拯在处理,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潜规则。

  谁都知道这其实是知院为了给包拯做政治资历积累,加上他的工作能力有目共睹,所以历任开封府知府都把工作交给他来做。

  主官反倒会参与各个部门的日常事务,以便将来入部。

  不过饶是如此,老包也已经算是在坐火箭了,从景祐四年一个从八品到现在从五品,升迁速度基本上就是每年一级。

  赵骏打算等过两年老包积累得差不多,就把开封府的政治地位自正四品提到从二品,相当于副部级。

  并且兼任正二品政制院候补同知,这样就把开封府的政治地位上调到高官,也把开封府尹的重要程度提高,让他能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当中去。

  毕竟开封府相当于后世的北京,如果级别还只是正四品,那在权贵满地走的开封还是难以服众,管理上也会加大难度。

  “知院。”

  就在赵骏视察开封府最近发展情况的时候,不远处一对皇宫侍卫急匆匆而来,向他报告道:“陛下请知院回一趟宫中。”

  “哦?”

  赵骏扭过头,来到那侍卫的身边问道:“出什么事了?”

  “说是西贼上书请降。”

  “哈哈,李元昊坚持不住了。”

  赵骏笑了笑,对包拯说道:“好了,老包你先搞好城市管理工作,我先回去一趟。”

  “是。”

  包拯早已经习惯从赵骏嘴里说出一些听得懂,又听不太懂的词汇,拱手行礼。

  当下赵骏就坐回了自己的马车里,仪仗队浩浩荡荡回宫。

  他从当上知院开始就有自己的仪仗队了,妥妥的宰相规格,马队开道,举着牌子“肃静”“回避”。

  加上皇城司的保护,周围每时每刻都有几百人跟着,汴梁人都知道他的队伍。

  甚至还曾经有人拦轿喊冤,都被赵骏一一解决,让百姓交口称赞。

  很快赵骏就回到了皇宫,一路去了崇政殿。

  众人已经到齐。

  他先给赵祯行礼,随后坐回自己位置上。

  “汉龙,你看看,这是元昊上表。”

  赵祯敲了敲桌子上的公文,崇政殿会议是不许人进来的,连王守忠都只能在门外守着,所以赵骏就只能自己走过去拿。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ameishuwang.cc。大美书网手机版:https://m.dameishuwang.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